新闻资讯 news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2004年8月,厦门市出台了《厦门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该规划对市区大型商业网点的设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岛内最多规划8个大卖场。同时,为方便居民日常购物,鼓励设置新型社区的购物中心或邻里中心、社区小型折扣店、便利店、超市、餐饮网点、菜市场、生活服务设施等。但据统计,截止2010年10月,仅厦门岛内已开业或者准备开业的单店面积在7000M2以上的大卖场已经达到14家,未来一年内家乐福和特易购还将在岛内开出,2-3家门店。到2009年底,厦门市户籍人口177万人,常住人口252万人,平均不到20万人就拥有一家大卖场,远远高于30万人配备一家大卖场(5000 M2以上)的通用标准。
如此密集的大卖场布局给厦门经济尤其是零售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根据厦门市统计局提供资料,2009年厦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303.99亿元,增长14.7%,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2.2%;限额以下企业实现零售额167.77亿元,增长16.7%,全年主要大型百货、超市共净增零售额9.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8%[1]。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目前厦门市大卖场比原规划多出近一倍,但各卖场的销量并没有被分流,依然增长强劲;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得到政府政策支持的社区折扣店和便利店等限额以下企业实现零售额增长率已超过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增长率,为一直处于困境期的小型零售业主带来了希望。一般来说,城市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就会催生24小时便利店,超过6000美元就会进入快速发展期[2]。目前厦门人均GDP超过9000美元,这意味着24小时便利店已经有了良好的生存土壤。
尽管目前厦门便利店的发展未如人们预期的那样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多数便利店甚至未达到盈亏平衡,但根据成熟市场尤其是台湾便利店发展的经验,这段灰暗时期是便利店和消费者相互信任、彼此适应的必经阶段。
无论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还是人均GDP水平,今天的厦门和20年前的台湾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便利店在台湾起步的头10年也是举步维艰,如7-11便利店从1980年被引入台湾至1987年经历了7年亏损。如今的台湾已成为全世界便利店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平均20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便利店以其独有便利和个性成为台湾人的“好邻居”。便利店之所以得以在激烈的商业零售业态中崛起于台湾,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台湾地域狭小、人口密集度相当高,居民出行购物很大程度上依靠步行,会更多地考虑便利的因素,在这点上厦门与台湾有着高度的相似。
便利店在厦门应有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厦门地区的便利店目前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连锁经营方式的便利店。此类店多是台湾品牌,给人以明快高档的感觉;二是传统的食杂店。由于资金和管理等方面原因,这类店给人以刻板守旧的感觉。这些便利店现在都在努力地研究消费者,不断地调适自己,希望为厦门的消费者提供有情有意的便利服务,最终为厦门人接受并进一步提升厦门现代商业的活力。